日本的战国时代以“下克上”的风潮为主导,几乎所有的大规模战国大名都曾经历过激烈的内乱。越后上杉氏的“御馆之乱”则被视为日本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大名内部冲突之一,差点彻底摧毁上杉谦信的家族。那么,这场差点毁灭上杉谦信一族的“御馆之乱”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?
越后上杉家(即长尾家)在战国时代涌现了一位英雄人物——上杉谦信,他的领导使得越后上杉家跻身战国大名的行列。然而,尽管上杉谦信的统治取得了诸多辉煌,越后上杉家内的潜在隐患依然存在:首先,上杉家在其领土的统一方面并不彻底,内部依然有许多拥有强大自主权的国人豪族,这些地方势力对家族的统一构成了巨大挑战;其次,尽管上杉谦信在战国时期的政治与军事上享有盛名,他却选择终生不婚,未曾有亲生子嗣。因此,继承问题始终困扰着上杉家,谦信只得从养子中挑选继承人。但上杉谦信的几位养子的背景迥异,这也使得继承问题愈加复杂,为将来的内乱埋下了伏笔。
展开剩余77%上杉谦信最重要的两位养子分别是:上杉景胜与上杉景虎。上杉景胜的父亲是越后上田长尾氏的当主长尾政景,母亲仙桃院则是上杉谦信的亲姐姐,因此,景胜与谦信之间有血缘关系。然而,长尾政景早年与上杉谦信有过敌对,且长尾家自成一派,导致长尾政景死因不明。因此,许多上杉家臣,包括旗本,担心如果景胜继位,将使得原本边缘化的上田长尾氏重新崛起,从而威胁到他们的利益。相较之下,景虎则是“外来户”,北条氏康的儿子,因与上杉家结盟而成为人质,最终被收养。这使得上杉景虎的地位在许多上杉家臣眼中更加中立,也因此成为了许多人支持的继承人。
上杉景胜无疑是上杉谦信最亲近的养子,但上田长尾氏与其背景的复杂性使得其继位之路充满了阻碍。而上杉景虎,虽然没有自己的势力基础,却因其外来身份,更容易获得各方势力的支持,特别是一些上杉家原本的旗本和家臣。因此,支持景胜和支持景虎的两派势力开始逐步形成,对立日益加剧。面对这种局面,上杉谦信尝试调和双方,甚至为景虎与仙桃院的女儿成婚,希望缓解双方的紧张关系。谦信或许认为自己年轻,继承人的问题可以暂时推后。然而,天正六年(1578年)三月,上杉谦信突然在上厕所时突发脑溢血倒下,虽然经过全力抢救,四天后仍不幸去世。
由于谦信在临终时已昏迷不醒,没有留下任何继承人的指示,景胜和景虎随即开始了对家督之位的激烈争夺。天正六年(1578年)3月15日,景胜迅速控制了上杉家主城春日山城的本丸、金银库以及武器库,为自己争取了有力的战略位置。接着,在5月5日,景胜与景虎的双方在春日山城展开了决战。由于春日山城的地理优势,景胜一开始便占得先机,迫使景虎在败退中逃往了位于北部的御馆城,而这也成为了后来的“御馆之乱”。
景胜随后组织大军进攻御馆城,但景虎的许多将领,包括北条家出身的高广父子,都是当年随上杉谦信四方征战的猛将,因此,景胜一时未能攻克御馆城。与此同时,支持景虎的越后地方豪族以及北条氏政等外部势力纷纷派兵支援,尤其是北条氏政的援军,若能及时到达,将极有可能逆转局势,改变战争走向。
然而,由于大雪封锁了通往御馆城的道路,北条氏政的援军未能及时赶到。反而,唯一能够迅速支援景虎的武田家族,特别是武田信玄的儿子武田胜赖,迅速从甲斐带兵赶来。景胜深知,若武田胜赖准时抵达,景虎就能获得救援,战局将发生逆转。因此,景胜决定通过谈判寻求和平,以期拖延时间,削弱景虎的力量。景胜提出了极为诱人的条件:割让上野领地、赠送黄金一万两、并与武田家联姻等。武田胜赖认为这些条件极为优厚,而且与上杉家结盟后,可以联合对抗织田信长,因此决定撤兵。
随着武田援兵的撤退,御馆城内的士气迅速崩溃,景虎的支持者开始失去信心,甚至许多重要将领相继战死。天正七年(1579年)3月17日,景胜的军队攻破了御馆城,成功捕杀了上杉宪政和景虎的儿子道满丸。景虎在绝望中逃往已倒向景胜的鲛尾城,但终究逃不脱命运的安排。最终,景虎在3月24日自杀,标志着“御馆之乱”的彻底结束。
尽管“御馆之乱”表面上以景胜的胜利告终,但越后的豪族反对声音并未消失,他们在之后仍不断起义,像新发田之乱等事件时有发生。上杉景胜直到天正十七年(1589年)才彻底平定了越后的内部动乱。而这时,距离丰臣秀吉的“小田原征伐”仅剩不到一年的时间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恒配资-安庆股票配资-配资股市-网上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