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,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,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——农村留守儿童。
所谓“留守儿童”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,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。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,或者与上辈亲人,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、朋友一起生活。
根据权威调查,中国农村“留守儿童”数量超过了6000万人。57. 2%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,42. 8%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。留守儿童中的79.7%由爷爷、奶奶或外公、外婆抚养,13%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、朋友,7.3%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。现在,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。如何面对与解决这一问题,已经成为了一个大众所关注的热题。
一、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
1、生活问题
村口的老槐树下,一到傍晚就聚满了叽叽喳喳的孩子,可热闹背后,总让人心里发酸。他们把书包往地上一扔,先摸摸肚子,再望望远处的公路,盼着那辆长途大巴能给自己带回爸妈。可大多数时候,大巴只扬起一屁股尘土,留给他们的还是奶奶手里那碗干巴巴的咸菜粥。大人总觉得“吃饱”就行,可长身体的娃娃光靠咸菜粥哪够?爷爷奶奶自己牙口都不利索,哪懂什么蛋白质、钙片、维生素,炖一锅肥肉就觉得是开荤。时间一长,孩子们的个头比城里同龄人矮半头,脸色发黄,跑两步就喘,体检表上“轻度营养不良”五个字像钉子一样钉在老师心上。可老师也只能叹口气:家长会永远缺席的那一栏,签名的是颤颤巍巍的“祖父代”。
展开剩余80%2、教育问题
再说念书。村小学巴掌大,老师一个人包班,语文数学体育全扛,嗓子从早吼到晚,可孩子回到家就放羊。作业写不写没人查,写错了也没人改,反正“爸妈都不管我,你也别管我”成了理直气壮的挡箭牌。爷爷奶奶宠起来没边,兜里五毛一块地塞零花钱,“别哭别闹”就是最高原则。想买辣条买辣条,想打游戏打游戏,只要别摔破头,怎么都行。久而久之,娃儿们心里长出一杆秤:读书好也没人鼓掌,逃学也没人打手心,那还费那个劲干啥?于是上课走神、下课打架,老师还没开口,他们先梗着脖子:“我就这样,不用你管我?”那股子破罐子破摔的劲儿,让人又气又疼。
3、心里问题
说到底,最让人难受的是心里空着的那一块。爸妈远在天边,电话一周一次,信号还时断时续,常常是娃儿举着手机满院子找信号,喊一句“妈我想你”,尾音被风吹散,对面只剩忙音。他们学会把委屈咽进肚子——考试砸了、被高年级堵在厕所要零花钱、喜欢的铅笔盒被同桌踩烂——通通自己消化。
消化不了咋办?就把自己关进壳子里,不说不笑,看谁都是敌人;或者反过来,一点就炸,摔凳子、吼老师,用满身刺来掩盖害怕。夜里做梦,梦见爸妈回来了,醒来枕边却空着,那种落差像一脚踩空,久而久之,连梦都懒得做了。他们学会了“懂事”两个字,可懂事的背后,是没人疼才敢早熟。
4、安全问题
安全问题更是悬在头顶的一把刀。父母不在,爷爷奶奶腿脚慢,孩子就像没拴绳的小马驹,到处乱窜。夏天偷偷下河洗澡,一个猛子扎下去,差点上不来;冬天在村口的变压器旁边玩火,烧黑了半面墙。再大点的孩子骑着破摩托去镇上飙车,摔得鼻青脸肿也不敢回家,怕挨骂,就在草垛里窝一夜。
更别说那些藏在暗处的恶手:隔壁村的无业青年用一包辣条就能把孩子骗到果园,大一点的孩子勒索零花钱,不给就拳打脚踢。报警?警察来了做完笔录走了,孩子还得继续在那个村子,抬头低头都是熟人,谁愿为一个没爹没妈的孩子出头?于是伤疤还没好,下一顿欺负又接踵而至。
最让人唏嘘的是,整个村子对这一切见怪不怪。大家嘴上说着“可怜哟”,手里依旧忙自家庄稼,顶多给娃塞个馒头、给件旧衣裳,没人真有空坐下来听孩子讲心事。村委会的留守儿童活动室常年挂着锁,图书角的几本破漫画早被翻烂了。志愿者来过几拨,拍照、发糖、唱歌,热闹半天,留下一堆没气的气球。孩子一开始还围上去,后来学会了远远看热闹,因为他们知道,这些哥哥姐姐明天就不见了。
久而久之,他们不再期待谁来拯救,只信手里的木棍、兜里的弹簧刀,谁欺负我就打回去,打不赢就跑,跑不过就认命。于是十一二岁的少年眼里就有了狠劲,村口小卖部开始丢烟,镇上网吧开始出现穿校服的身影。他们像荒原上的野草,风往哪吹就往哪倒,长歪了也没人扶一把。
5、社会关爱不足问题
可说到底,谁天生就想当坏孩子?有人把烟盒纸叠成戒指送给自己喜欢的女孩;有人把捡来的矿泉水瓶攒成钱给爷爷买止痛膏;还有人把课本最后一页画满小星星,旁边歪歪扭扭写着“等我长大”。他们心里其实清楚,自己缺的从来不是大道理,而是一双稳稳托住他们的手。要是学校能有个心理老师,不讲课,就蹲下来听他们骂脏话、哭鼻子;要是村里能办个夜校,让返乡的年轻人教他们打篮球、剪视频、做手工;要是爸妈能每月多回一趟家,哪怕只待一晚,给他们讲讲城里的霓虹灯有多高——或许一切就不一样。
可现实是,爸妈还在流水线上熬夜,爷爷奶奶还在地里弯腰,老师一个人对着四十几个娃分身乏术。于是我们只能从最小的缝隙里透点光:志愿者别一窝蜂地来又一窝蜂地走,哪怕固定两个人,每周来上一次足球课;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别把旧手机卖了,寄回来让娃跟爸妈视频;镇上的医院定期派人来给娃们量身高、称体重,缺锌的补锌,近视的配眼镜;村口的超市别再卖三无辣条,改卖牛奶和鸡蛋。点点滴滴,像给干裂的土地浇几瓢水,虽然救不了整片庄稼,至少能让跟前这几株苗子先缓过来。
二、留守儿童问题如何解决
1、农村寄宿学校建设
先说最实在的:孩子们得有个能安心睡觉、吃饭、写作业的地方。很多人一听“寄宿”就想到冷冰冰的大通铺,其实完全可以把它弄成第二个家。村里的小学校舍空着也是空着,政府把钱花在刀刃上,加固屋顶、装上热水、配个小医务室,晚上值班老师巡房时顺手掖被角,比奶奶家那床四处透风的蚊帐强太多。饭菜也别天天土豆白菜,跟镇上的超市签个协议,一周两次送牛奶鸡蛋,孩子个儿蹿得快,脸色立马不一样。关键是老师得留下来一起吃饭、打球、聊天,别一下课就锁办公室改作业。一个四年级的小丫头偷偷跟我说,她最怕夜里想妈妈时只能抱着墙哭,要是宿管阿姨能过来拍两下背,她就能把眼泪咽回去。你看,硬件值几个钱?软乎劲儿才是救命稻草。
2、关爱孩子家长不能缺位
再说爸妈那头。打工挣钱没错,可手机视频又不是奢侈品,一周三次、每次十分钟,固定时间,雷打不动。别一上来就问“考第几名”,先问“今天午饭吃了啥,谁给你盛的汤”,让孩子感觉你跟同桌唠嗑一样自然。春节回家别只顾买新衣塞红包,把一年攒下的火车票根贴成一本小册子,告诉孩子“每一张都是爸爸妈妈想你的证据”,这比一千块的压岁钱更让他挺直腰杆。
我们还在县城试点了“移动家长学校”,每月一次,用抖音直播,把育儿师请到车间休息区,教爸妈怎么在电话里听出孩子的情绪,怎么用快递寄一张手写明信片。别小看这些花里胡哨的小动作,孩子把明信片夹课本里,上课走神摸出来瞄一眼,心里就踏实一分。
3、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
社会这块儿光靠学校也兜不住。镇上的老电影院空着也是长草,干脆改成“四点一刻小屋”,每天放学到六点,退休老师、妇联大姐、派出所小伙子轮班坐镇。孩子来写作业、借漫画、学剪纸,渴了自己接直饮水,饿了有面包机叮两片吐司,不花什么钱,却让他们知道“街角那扇门永远为我开着”。
村委会也别只挂横幅,把留守儿童名单贴在值班室,谁家孩子今天没来小屋,网格员就上门问问,是不是发烧了,还是被谁欺负不敢出门。邻与邻之间更别老死不相往来,张家奶奶顺手帮李家娃缝个书包带,王家大哥周末把自行车借给赵家小子去镇上竞赛,一来二去,孩子们发现“原来整条巷子都是我的后台”,走路都带风。
4、鼓励加强农业生产
再说根儿上的事:爸妈要是能在家门口挣到钱,谁愿意千里迢迢往外跑?这几年县里引进了几家做竹笋罐头的厂子,农忙时工人回家挖笋,闲时回厂切块、装罐,一个月三四千,虽比不上上海,可吃住自家省一大截。最关键是每天傍晚能骑电动车回家吃饭,孩子作业不会写,爸爸把围裙一摘就坐旁边教。
还有“共享农机”这招,几户合买一台收割机,政府补贴大头,农时把机器租出去,租金按股分红,一个壮劳力一年能多挣两万块,足够让两口子不再一起远行。村头的小卖部因此多了两台抓娃娃机,孩子写完作业就去蹭两局,爸妈在柜台后扫码收钱,抬头就能对视笑一下,那画面比任何宣传片都治愈。
当然,事情不会一夜翻盘。寄宿楼盖好还得有持续经费,视频通话说易行难,很多工地信号差得像迷宫;乡镇企业刚起步,订单一断就发不出工资。可只要方向对了,走一步是一步。去年我们给寄宿楼装了太阳能热水器,坏了两次,厂家远程指导老师傅修,现在孩子们冬天也能洗热水脸;县里和移动谈了定向流量包,家长每月十块钱,视频随便打;罐头厂第一批货因为封口不紧被退货,技术员驻厂两周,现在生产线比城里还干净。每解决一个小疙瘩,孩子们的世界就亮一点,像串灯一样,一盏一盏,总能连成一片。
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:别把留守儿童当悲情符号。他们也逃课、也撒谎、也偷偷给同桌写小纸条,可他们同样能在运动会上为班级喊哑嗓子,也能在科技小制作比赛里用易拉罐做出会转的风车。我们要做的,只是把本该属于他们的阳光、水分、土壤一点点补回去,让他们像所有孩子一样,有权利撒野,也有机会发光。这条路很长,但每多一个人伸把手,孩子们就能少走一段夜路。
发布于:北京市启恒配资-安庆股票配资-配资股市-网上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