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绍出身于“汝南袁氏”这一显赫家族,祖辈有三代都曾担任重要的官职。在东汉末年,袁绍的政治生涯从大将军何进的掾开始,逐步晋升为中军校尉、司隶校尉等重要职位,并参与了指挥宦官的诛杀行动。袁绍还因敢于公开斥责董卓而引起广泛关注,随后被任命为渤海太守,并封为邟乡侯。初平元年(190年),袁绍成为关东联军的领袖,号召各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,并自称车骑将军。随着他的军队不断扩展,他的势力渐渐在冀州、青州、并州、幽州等四州积累,达到巅峰状态。
然而,随着四个州的占领,袁绍不得不指派可靠的将领来稳固这些地区的控制。在这期间,袁绍亲自掌控冀州,青州和幽州则分别交给了他的两个儿子——袁谭和袁熙。而并州的防线则由他的外甥高干负责。
高干,字元才,来自陈留郡圉县(今河南杞县圉镇),东汉末年的并州割据势力的主要人物之一。高干是蜀郡太守高躬的儿子,同时也是袁绍的外甥。初平二年(191年),为了争夺冀州,袁绍采用了巧妙的谋略,借助公孙瓒的力量,成功说服韩馥将冀州牧的位置让给袁绍,而高干也因此进入袁绍麾下。此后,袁绍任命高干为并州刺史,和袁谭、袁熙一起各自负责一个州。高干在并州的治理中展现出色的政治和军事才能,他的成绩在当地得到了高度评价。尽管袁绍败北后,高干曾一度归顺曹操,但最终因为心存反叛之意,遭遇了悲剧的结局。
展开剩余78%一
根据《三国志》及其他史料的记载,高干在并州的治理期间,曾召来堂弟高柔并招募四方士族,吸引了大量的流民归附,展现出他在民众中的巨大号召力。这一点与曹操、刘备、袁绍等群雄不谋而合。在官渡之战爆发后,建安五年(200年),虽然高干没有亲自参与正面战斗,但他依旧为袁绍提供了必要的粮草和兵员补给。官渡之战后,曹操大败袁军,袁绍的军心大乱,不得不带领剩余兵力仓皇撤退。曹军成功摧毁了袁军的粮草,并歼灭了大量敌军,袁绍的败局已经无法挽回。
随后,袁绍始终处于防守状态,面对曹操的进攻,逐渐丧失了主动权。建安七年(202年),袁绍去世,袁尚继任,而袁谭则自号车骑将军,继续在黎阳抗击曹操。为了化解东线的巨大压力,袁尚派出郭援、高干等人组成联合军队攻打河东,并联合马腾等人共同作战。但最终,曹操通过派遣钟繇等人巧妙应对,成功地瓦解了这支联军。
二
从地理上看,并州和关中接壤,前者主要包括今天的山西省,而后者则由马腾等诸侯割据。曹操意图借助马腾的力量对付高干,这样便能集中精力攻占袁绍的领土。公元202年,马腾最终被说服,并派遣马超和庞德救援钟繇。钟繇趁机攻击了郭援的军队,并成功斩杀了郭援。在郭援死后,南匈奴单于也选择归降,导致高干在并州的防线彻底瓦解。
到了建安九年(204年),曹操亲自攻破邺城,袁尚试图通过维持与高干的联系来缓解曹操的压力,但高干此时已经心生异志。尽管高干曾在袁绍去世后继续镇守并州,但他也在权力斗争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。曹操从战术上考虑,暂时允许高干继续担任并州刺史,但这一局面并不长久。由于他曾经是袁绍的外甥,高干深知自己无法真正受到曹操的重用,因此,他开始寻找反叛的机会。
三
建安十年(205年),高干看到曹操的后方空虚,便决定举兵反叛。他一度进攻壶关口,并计划向曹操的重镇邺城发起攻击。可惜,这一计划未能成功,曹操迅速派遣乐进前往征讨,高干固守壶关,并与曹军激烈交战。高干的顽强抵抗一度让曹军进展缓慢,显示出其不容小觑的军事才能。然而,最终,曹操亲自率军征讨壶关,局势对高干而言越来越不利。
高干最终决定撤退,寻找外援。他向匈奴单于呼厨泉求助,但匈奴由于长期受汉朝压制,已无法与曹操抗衡,因此拒绝了高干的请求。无奈之下,高干只得退至河东,与张白骑联合。然而,曹操的军队逐渐逼近,最终高干在与曹军的战斗中再度败北。
四
高干的反叛最终以失败告终,他的所有努力付诸东流。在撤退过程中,高干试图逃往荆州,投靠刘表,但途中却被上洛都尉斩杀。公元206年,高干丧命,彻底告别了历史舞台。
虽然高干死后并未连累家族,但他的堂弟高柔依然在后来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高柔最终历仕曹操及其继承人曹丕、曹叡、曹芳、曹髦等多个君主,并且在高平陵之变中协助司马懿发动政变,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。在西晋建立后,高干的后代仍然获得了重用。尽管高干的生命走到了尽头,但其在东汉末年纷乱局势中的表现,仍然成为了历史的注脚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恒配资-安庆股票配资-配资股市-网上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